27th Jan - 2nd Feb, 2020 學了秒忘的繩結、夜晚收進帳篷仍然結冰的鞋、 隨時鑽進衣服縫隙的碎雪、戴著雙層手套仍然失去知覺⋯⋯ 都是過去再累也沒試過的體驗。 在這顆水做成的星球上,和她一起脈動。 千千萬萬年之間的這一刻,為了見她,在這個面貌, 我像遠足前夕的兒童,背包收了一遍又一遍, 緊張又雀躍。
『之後妳會發現,雪季的山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境界。』
出發之前,硬底子攀岩女孩 Ning 一邊為我補給裝備一邊跟我說。
果然。
第一次在雪裡野營,感覺冰沙床鋪貼合自己的身形;在輻射冷卻的白色早晨等陽光,身體生產的熱能總來不急抵擋冰雪的寒冷;看伸手不見五指的白在四周瀰漫,機能衣物上身五件下身三件,頭和腳都不只三層,重裝綁繩之後還要移動爬升⋯⋯ 這些都是過去亞熱帶登山縱走不曾有過的新鮮。
(和衝擊。)
雪地裡的日常,繞著水的三態行動,
坐臥行走,都有一番思量。
本篇記錄初階雪訓時對裝備和環境的學習體會,還有進入雪季攀登這個坎的階段性投資(幾乎等於多跨足一項戶外活動吧又要破產了)。
許多技能教練一定有教但我不一定在聽,不過這些心得以入門的階段來說,都是我肉身的學習。實際攀登和行程內容寫在:〖菜鳥的雪季攀登初體驗 ❷:健行篇・八ヶ岳初階雪訓 5 日〗
海外雪訓/台灣雪訓
說了好久的雪訓,終於在能安縱走後付諸行動。孟冬的東北風還只是微涼,坐在辦公桌前想的都是山上的風景。雪季攀登可大可小,但既然要參加雪訓,當然希望自己能不只是為了一張證書。入門時真正學到可應用的技術和經驗是我對自己崇高的期許(也是有點想太多而且後來有多常眼神渙散學了秒忘就是之後的事了)。
『雪地經驗』這件事很看老天爺,有雪才能訓。在一定的溫度、雪況、天氣下,技術練習比較精確,也比較能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條件下,身體會有什麼反應、要準備哪種裝備(例如:在風雪中,我的鼻涕沒有停止的一刻,導致墨鏡拼命起霧,最後陷入要不要拿開臉部保暖的掙扎;或是,Gopro 的續航力多冷會歸零,跟暖暖包一起放哪個口袋最方便;還有頭髮怎麼放才不會結冰擋視線,之類的我反正菜鳥一路上困擾超多。)
因為無法預期深冬時台灣高山的雪況,而上班族登山客的年假總是精打細算,於是提前預定了海外雪訓。如果雪況理想,雪山圈谷、南湖圈谷都是好夢幻的訓練場地,而且費用也會比較精簡。這次海外雪訓的目的地『赤岳』位於日本長野,是『八ヶ岳』的最高峰,海拔 2899 m。『八ヶ岳』是一系列的火山群峰,因為冬季穩定的降雪量和附近的多變地形,非常適合雪訓、冰攀等訓練。
2020 年 1 月,鼠年新春初三的赤岳雪訓團,我們在初二出發。當時的日本正蓬勃地迎接滑雪旺季,地球人也還沒被猛烈的病毒鎖在家裡。(直到我們回台北時,來自日本的航班仍被邊境認定為安全往返之地,發給我們綠色牌卡通關。)
那時候的雪,又厚又鬆,步階好踢卻不過份,滑落制動順暢不卡石頭(據說前幾梯同學一團有三四個人在滑落時因為雪太薄,讓石頭刮爆了雨褲和軟殼,一個溜滑梯噴一萬元!),固定點冰斧也可以埋得夠深,對菜鳥來說是個兼具雪地玩耍與技術體驗的完美狀態!
訓練的幾日,晴空、風雪、陰天、白牆、輻射冷卻,全都遇到了。從一開始兵荒馬亂整裝,中間不顧形象只要保暖地把衣服帽子亂穿一通非常狼狽,到最後稍微知道了自己用裝備的習慣和順序,才略優雅了一些。(為了寫遊記重看照片,有些實在很不帥沒有辦法跟大家分享。但我有在心裡放上一把尺,下次要怎麼穿才能又帥又暖。)
依然萬分感謝山神一直以來的疼愛,還有雪神的照料,在地球封關前約我相見,為我帶來豐沛的雪況、帶我體驗白雪覆蓋的另一種登山滋味。
雪訓單位:艾格探險
我的戶外裝備顧問 Ning(推薦她的進階雪訓 Alpine 心得:〖八之岳阿彌陀峰・冰雪岩混合・繩隊攀登〗)介紹了三家雪訓單位,『艾格探險』是其中之一。
身為一個菜鳥我也不懂什麼差別,但艾格在年假期間開的團讓上班族很好喬時間。報名隔天就收到行前通知,包含一系列雪地基礎知識、裝備介紹影片。
出發之前的行前會我們因為待在山上沒參加到,憑著他們細心準備的行前影音資料,還有教練們現場仔細的教學和照顧,這一趟開心也開眼界,收穫豐碩,非常感謝他們領我進雪地大門。
【預定行程內容】
Day 1|集合・雪地攀登裝備介紹 | 茅野市 JR車站(傍晚集合)→ 美濃戶口(J&N民宿) |
Day 2|雪地紮營與炊煮 | 美濃戶口 → 赤岳鈜泉山屋(這天住在雪地) |
Day 3|雪地步伐與滑落制動 | 赤岳鈜泉 ↔ 中山尾根 |
Day 4|繩隊攀登・登頂赤岳 | 赤岳鈜泉 → 文三郎尾根 → 赤岳 → 地藏尾根 → 赤岳鈜泉 |
Day 5|雪樁與固定點確保 | 赤岳鈜泉山屋 → 美濃戶口 → 茅野車站 |
初階雪訓裝備托運和打包,還有總花費
菜鳥就是菜鳥,兩人收到艾格寄來的行前通知就直接傻眼,Ning 所謂的『雪地是個完全不一樣的境界』原來不只是風景,還有全套裝備。每個週末都待在百岳稜線上的我們,一項項核對了裝備清單才發現該不會只有內衣褲不用重買。誇張了,但也差不多。
於是 2019 年的尾聲,我們都過著下班後穿梭登山用品店拼命把卡拿出來嚕、週末拼命上山練體能的生活。(買裝備真的好爽,裝備真的好貴,那陣子我都帶便當上班還不敢隨便喝手搖但是還是杯水車薪。)
過去的我太依賴隊友,很多該有的都沒有,直到自己走進店裡買齊例如有鎖鉤環雙層手套這些東西,才發現 Gosh 鉤環爆貴還要一口氣買這麼多個!總之,這一趟雪訓,帶我進入雪白的夢幻世界,拓展了我對這顆水藍色星球的全新認識(還這麼剛好在 Covid-19 爆發之前),總共花了大概 10+ 萬元(包含學費、機票、住宿、裝備和雜項),讓我帶了半年多的便當點手搖都充滿罪惡感,然後至今我都覺得這筆花費好值得什麼時候可以去進階。
(裝備清單、費用、使用心得寫在〖🔗後面〗,大家可以決定要買還是用租的就好。)
廉價航空對於手提行李的重量總是很嚴格,雪季裝備很重,於是兩人去回都加買托運。我的托運是隨身行李箱(行李箱也能把不需要帶上山的行李收納在美濃戶口的民宿),背包背身上,裡面只能放頭盔之類很輕很大的東西。
老王則是直接把 70 升的神秘農場背包拿去托運,這種情況下,冰斧、冰爪等裝備就需要多加包裝,要避免傷到工作人員,也要避免刀鋒割爆砸重金購買的那些雪地裝備和衣物。冰爪包在毛衣裡;裝不進背包的外掛哩哩摳摳很難托運,也怕托運過程傷了背包,機場的包膜服務這時就很貼心,不過用完了之後覺得好不環保,之後應該要想想其他替代辦法。
【桃園機場行李包裝服務】:第一航廈 1F 出境大廳、第二航廈 3F 出境大廳
【東京成田機場行李包裝服務】:第二航廈出境區 JAL ABC 櫃檯
建議提早到機場包裝!
⇛ 這件事情有點煩,勤儉持家的我們在春節期間只捨得搭廉航然後還覺得破產,樂桃在第三航廈,時間算得太準我們還差點來不及去包背包。最後是狂奔趕上三航廈聯絡巴士(重裝奔跑真的好累)。
日本人很細心包得好美,加上來時的托運學習,我們有特別請大哥幫我們把背帶處剪開,才能把包完的背包背在身上狂奔。
補給和交通・東京到茅野
赤岳雪訓行程由茅野 JR 車站開始,學員需要自行前往集合。茅野可以由東京、名古屋或富山等台灣有直飛航班的城市抵達,也可以 A 進 B 出。
不過東京還是最方便的,加上『到登山用品店爆買參觀,順便採購不能上飛機或是佔重量的瓦斯、乾燥飯、行動糧』也是社畜登山客的夢幻行程,所以這次我們由東京進出,前後留一天。(還有我那消失在物流的岩盔,集合之前還要先去買一頂來)
同團的夥伴中只有我們是上班族才把時間壓得這麼緊,其他人都有安排提前抵達四處玩玩,或後續的滑雪、溫泉行程(流下社畜之淚)。
從東京出發的我們 Day 1 的行程就是:新宿 → 茅野 → 美濃戶口(J&N 民宿)。大年初三,東京的早晨下起了雪,背著重裝的我們在新宿車站的櫃檯遭到售票口拒絕:『大雪,火車停駛,無法售票。』
群組裡尚未謀面的同學們也正討論著不知何時會復駛的交通。此時站務人員察覺了大包小包在人群中絕望發呆的我們(內心劇場:該不會要背著這些新裝備逛完東京回台北吧),把我們拉到自動售票機前,將機器切換到搜尋畫面。一邊責怪自己學日文老是半途而廢一邊發揮在西伯利亞郵局都能購物的背包客精神點著螢幕,機器竟然吐出了售票口不願意賣給我們的車票!!!
拿到車票以後,兩人立刻把行李鎖在車站的 locker,再度流連於新宿的裝備店之間(昨晚的採購時間都被我拿來猶豫到底要買哪一頂頭盔了,還跟店員一起打烊)下午才搭上了西行的山手線。
穿過了積著雪的山丘,抵達茅野時已經傍晚。教練們在越來越冷的 JR 車站外等著學員們集合,一起搭計程車前往美濃戶口。車上用破爛日文單字和司機先生聊天,半小時的路程好快就到了。
美濃戶口・民宿 J & N
行程從今晚抵達位於八ヶ岳登山口(美濃戶口)的民宿開始。J & N 是一家由年輕夫妻擋經營的可愛民宿,廚師先生和音樂家太太把這裡經營得好溫馨:至今都還想念的義大利麵、下山鬆筋骨的超乾淨湯屋、讓登山客受寵若驚的超寬上下舖、超可愛的哈士奇,還有總是香香的廁所。
░ photo credit the middle: 阿飛░
J & N 最讓人難忘的地方之一就是食物。冷冷的夜晚抵達後獲得的晚餐不說,下山後回來收行李時他們緊急為我做的那盤麵(因為預約的計程車已經在門口等了,拖拖拉拉收行李的我最後用 5 分鐘吃完這盤麵上了車都還吞不了,但它太好吃,簡直媲美多年前在 Littlehamptom 吃到海鹽漢堡的震撼,午夜夢迴我都還會想念。對就是這麼誇張!)〖岔題:Littlehamptom 英格蘭海濱遊記看這裡〗
晚餐後,在半露天的風呂泡完熱騰騰的溫泉,即將昏睡之際,教練開始了雪地攀登裝備的課程。裝備檢查、各自打包之後,大家捲回自己的床鋪。第一次帶著這麼多技術裝備,我有點緊張,但依舊秒睡。上下鋪獨立包廂真的好舒服喔!
早餐之後雪依舊飄飄答答。一行人踏入了森林,在陰陰綿綿的霧裡走入山。山上的一切,讓今日因疫情封關待在家的我,依然陶醉神往。
都記在遊記 ❷ 健行篇 ☛
裝備清單(費用、注意事項與使用心得)
【必備個人登山裝備清單】
- 大背包
- 背包套
- 登山鞋(請見下方補充)
- 個人炊具(爐頭+鍋具)
- 睡袋/睡墊(雪季)
- 登頂小包
- 雨衣/雨褲
- 雪地羽絨
- 保暖中層/軟殼
- 太陽眼鏡(雪地)/滑雪鏡
- 登山杖(加擋雪板)
- 頭燈
- 備用衣物
- 個人排汗長袖衣/褲
- 保暖襪
- 水壺( 1L)
- 保溫瓶(1L)
【帶了比較好裝備清單】
- 防曬(雪地的反射不開玩笑,噴罐才好補)
- 綁腿
- 護唇膏/乳液(曬傷防護)
- 護膝(也有保暖作用喔)
❅ 以上項目我都以平常登山的裝備湊合,就不另外說明選擇標準了。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墨鏡,雷朋真的不行簡直把我搞瘋,教練推薦 Oakley 但我沒試過。
【加買的必要個人登山裝備+個人技術裝備清單】
項目 | 我用的 | 定價 TWD | 使用心得 |
---|---|---|---|
雪季軟殼褲 | Norrøna 老人頭 (🔗svalbard flex1) | 7,200 | 很喜歡,裡面穿羊毛褲也顯瘦,彈性很好。但它有點重。 |
刷毛中層 | Fjallraven 狐狸 (🔗Övik Fleece Hoodie) | 4,680 | 針織刷毛,透氣卻溫暖,非常合身作為洋蔥的一層,外面再加 windstopper 很理想(對我穿兩件中層)。不過 fjallraven 是個潮牌,會縫一些皮質裝飾這種多餘的東西蠻礙事的。優點是比較便宜囉。 |
羊毛衛生褲+衣+厚版羊毛頭巾+防水袋 | icebreaker Sea To Summit | 共約 10,000 | 寒冷世界的打底包,這些東西都很輕薄透氣又保暖,平常百岳就會穿。這次升級雪地版,能防止流汗把底層弄濕,弄濕之後遇到冷風或結冰就是很痛苦。 |
薄毛帽 | Klättermusen 攀山鼠 (Eir Wicking Silk Wool Beanie) | 2,500 | 本來的毛帽太厚,動起來會爆汗。雪地的原則是保暖但避免汗濕,布料要能控制在剛剛好透氣的狀態。Klättermusen 也是戶外潮,這款毛帽材質舒服但彈性小很靠尺寸,偏偏 M號太大 S 號又讓我變孫悟空,以至於後來太冷需要整合頭巾和頭盔時,它為我帶來了非常逼機的造型,造就我無法與大家分享的那些照片。回來就把無緣的它賣了。 |
雪季睡墊 | Sea To Summit (🔗Women’s Comfort Light Insulated Air Sleeping Mat) | 約 4,400 | R值 3.9,出發前把它帶到天池山莊外營地試睡,熱瘋全身是汗不蓋睡袋也沒用。不過雪地野營我還是冷醒一兩次,應該加上錫箔毯使用的。最喜歡它的部分是顏色。 |
雙層雪地手套 | Outdoor Research (🔗Arete Gloves) | 2,980 | OR 的綁腿一直是我的好夥伴,但這手套實在蠻醜的。不過他是兩層設計的組合,不用自己搭配,功能性很強。外層保暖 Gore-Tex 完全不會進水也很粗勇,行進間擦鼻涕我也都用它;內層營地使用,不過好像不能滑手機(我手機常死掉我沒滑)很需要滑手機的人可以分開挑選。 |
岩盔 | ⓵ Black Diamond (Vector) ⓶ Montbell (Alpine) | BD 2,403 Mont Bell ¥ 6,200 | 試戴是最重要的,當然重量和帥度也是。(請見下方補充) |
吊帶 | Black Diamond | 跟 Ning 借 | 很合身,操作直覺,之後也會買這個吧。 |
冰斧 | 跟妖妖借 | (請見下方補充) | |
冰爪 | 公館森林租的 | 這東西跟登山鞋有直接相關。(請見下方補充) | |
繩環(120cm/60cm 各一) | DMM 120 cm BEAL 60 cm | 585 306 | 這東西牌子好像沒有太大差別,我買不同牌子單純是因為喜歡那個顏色。 |
大 D 鉤環(有鎖x4 無鎖x2) | PETZL Black Diamond DMM | 有鎖:730 – 810 無鎖:450 | 雖然一直該該叫這東西很貴,但是它既然肩負著能夠支撐整著身體重量的任務,也是應該。用起來牌子沒有什麼差別,但 PETZL 的黑色款超帥還被隊友稱讚。 |
❄ 登山鞋和冰爪補充說明 ❄
團員裡只有我穿的是軟底登山鞋,因為是皮革材質,吸了水氣過夜結冰就算放在室內也無法全化開。隔天把腳放進冰塊鞋中,需要勇氣。(採購時已破產,也擔心自己不喜歡雪季登山所以沒有升級這項裝備)
雖然可以透過行走熱身來溫暖末梢,但是長時間這樣攀登非常耗體能,感覺身上的能量不段被冰雪由腳底板抽乾。
也因為是軟底鞋不能使用快扣式冰爪,只能用綁帶式的,老是要花很久的時間穿、脫,還有收線。有一次走著走著綁帶就鬆了,在路邊重綁真的很麻煩,要先把外層的綁腿脫掉才能綁,讓團隊等待時自己也很難平心靜氣。
因為以上緣故,本次冰爪用租的,了解自己的習慣之後下次升級硬底靴或是冰攀鞋!
艾格的:🔗冰爪選擇教學
❄ 岩盔補充說明 ❄
試戴非常重要,很多好看的帥款不知為何戴在自己頭上就是卡,此時只能回家質問家母怎麼沒幫我把頭型揉得美一些。要點是扣上之後即使劇烈晃動,岩盔仍然與頭顱完美合一不會被甩開,同時沒有孫悟空的壓迫感。如果行徑時習慣綁馬尾,也要先綁好試試看。
此外,重量和透氣度也是考量重點。岩盔的內部本體基本上都是發泡聚苯乙烯(就是保麗龍),外層加上抗撞擊的材質,輕量塑膠殼或創新塗層殼。出發前花了很多時間試戴,因為店裡沒有喜歡的顏色只好上網採購,誰知我都要上飛機了岩盔還卡在香港的轉運中心。
這顆與赤岳無緣的 Black Diamond Vector,重量只有 230g(S/M),外殼是 Polycarbonate 碳酸酯材質,輕量化做得很好,帥度也夠,又能貼合媽媽賞我的頭骨,很可惜在行程結束回家的隔天才收到它對就是這麼剛好空運也運了快兩個月為何啊。
🔗 Black Diamond Vector Helmet
下了飛機立刻直奔涉谷的 Montbell,飯都沒吃。這顆 Montbell Alpine Helmet 是輕量塑膠外殼,305g 稍微重了一點,不過很適合我的頭和臉型,而且挑頭盔很累,店都要關了。戴著它完成初階雪訓,一路上有帥有狼狽,感謝它的陪伴。🔗 Montbell Alpine Helmet
❄ 冰爪補充說明 ❄
有直的和彎的,直的介於登山杖和冰斧之間,彎的還能冰攀。一定要準備長度足夠的,這次省錢借了高手的工具,不過不適合自己身形,滑落制動時握不到,走路時也有點跛腳。
其他可參考艾格的專業說明:🔗如何挑選冰斧
雪訓行程花費
【行程費用】(2020 年價格)
項目 | 內容 | 費用 TWD | 說明 |
---|---|---|---|
行程費用 | 艾格探險:日本赤岳初級雪訓 ★★★✩✩ | 33,800/人 | 包含以茅野為起點來回的行程內容,都不含午餐。 |
來回機票 | 樂桃航空(春節時段) | 18,687/ 人 | OS: 怎麼這麼貴⋯⋯ |
東京住宿 | 2 晚:新宿/涉谷 | 約 7,000 | 也可以一下飛機就到茅野去,但我們想要先逛飽登山用品,所以行程前後各住了一晚東京。同學中只有我們把時間壓得這麼緊,其他人都有安排後續的滑雪或溫泉行程。 |
地鐵與 JR | 機場來回、茅野東京來回、市區移動 | ¥ 15,450/ 人 約 3,000-4,000 | 這邊只計算大型必要交通費。 |
其他 | 山屋和平地的吃吃喝喝、Montbell /L-Breath 買買 | Unknown | 光是在 Montbell 和其他戶外用品店我們就已經破產,回程的行李還放不進去,這部分就不要回想好了。 |
Total | 行程費用總計 | 約 60,000/ 人 |
感謝山神、雪神,也感謝教練和隊友。這一趟我收穫豐碩,許久之後回顧起來還是幸福洋溢。戶外探索是條不能回頭的路,既然踏上了,當然要繼續奔向山林深處!
繼續閱讀/
美得要命、姿態千變的其他健行:#山岳集
赤岳的健行篇:雪白赤岳攀登遊記|菜鳥的雪季攀登初體驗 ❷:健行篇・八ヶ岳初階雪訓 5 日
如果我的分享讓你的旅程更有趣,
▽ 請我喝杯咖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