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th, Dec, 2013- 4th, Jan, 2014 Thamel 的街道彷彿封存在時光中, 低矮的門框裡藏著無光的肉店、香料鋪,以及佈滿灰塵的雜貨店。 汽車與摩托車在石磚路上亂竄,沒命地按著喇叭; 香料與薰香漫天飛舞,與身著傳統衣著的婦女、色彩繽紛的屋欞, 旌旗交雜成一種似溯回上一世紀的時空。 〈節錄自《流浪誌》日記本 〉
套上麻織民族褲裙,愜意地走在 Bouddhanath 一朽市集的冬陽下,喧嚷市街的中央,五色旗隨風漫舞,眾神的國度裡,巷弄窄小曲折,神廟遺跡處處,與碩大城市中水泥洋樓渲染的色調相織出新舊交錯的現代古都風情。
2013 的尾聲,以及 2014 的初始,我在濃重色調的神話世界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Kathmandu,尼泊爾文為 काठमाडौं,位於喜馬拉雅山麓,海拔 1350m,是一個三面環山的谷地,1979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 Kathmandu Valley 之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市也位於谷地中央。
加德滿都谷地由 7 個主要的古蹟區構成,包括以古城形式為主的 3 個區塊:
❶ 加德滿都以及其三個衛星市鎮 Kathmandu (Hanuman Dhoka)、❷ 帕坦 Patan 與 ❸ 巴克塔布 Bhaktapur,它們都含蓋了自己的杜兒巴廣場 Durbar squares、皇宮、廟宇,和公共區域;
以及以信仰為中心的 4 個鬧區:① 斯瓦揚布拿(猴廟)Swayambhu、② 博達拿 Bauddhanath、③ 帕蘇帕提拿 Pashupatinath、④ 昌古納拉揚寺 Changu Narayan,和它們週邊的宗教地帶。
這些區域分別以自已獨樹一格的特色雄霸一方,如 ① Swayambhu 即涵蓋了最古老的佛教佛塔、而 ② Bauddhanath 則是最廣大的。③ Pashupatinath 則擁有印度式廟與以及可以追溯到西元 15th 世紀的碑文。

景點目錄|兩天的加德滿都漫步,我們依序去了這幾個地方:
谷地中充斥的美麗分層寺廟 (tiered temples) 以燒製的磚塊、泥漿,以及木製結構建造而成,並以鍍金的黃銅作裝飾;在窗櫺與門廊間,繁複而精美的雕刻更是必要的元素。
而佛塔們則擁有簡單卻雄偉的外觀,以刷白的半球體為構造基座,支撐描繪了象徵能望見永恆的佛眼的方磚,流洩著令人敬畏又依賴的氛圍。佛教與印度教在尼泊爾昌盛演進,同時也造就了舉世不凡的藝術與建築美學,在西元 1500 年至 1800 年間,尼泊爾以其世界級卓越的手工藝,藉由磚、石、木和青銅等材料,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聚落風格、建築,以及傳統文化。
加德滿都谷地中的 7 個主要古蹟是為此地傳統文明的特殊見證,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於偏遠的喜馬拉雅山麓融合了眾多族群,並將珍貴而獨特的生活文化精緻地封存下來。(原文請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的 Kathmandu Valley)
十一天的尼泊爾冒險中,T&A 留了兩個整天給加德滿都,在抵達的第二天漫步整個市區,以及她西邊的 Swayambhu 寺;並將谷地其他的探索留在旅程的最後一天,大開眼界之後購買紀念品直奔午夜的機場。(行程安排請看:加德滿都/奇旺/波卡拉 十一日自由行 行程計畫和住宿)
在加德滿都遊玩的移動方式以計程車、人力三輪車 (Riksa),以及徒步為主,也有巴士溝通市區與谷地週邊。T&A 除了走路之外大多都搭計程車,也試了一次 Riksa,當了好幾次灑錢大爺。最初抵達時在深夜的機場被掮客們嚇得半死,然後凱子一般給了獅子大開口的司機 NPR900 (USD $9),直到結識了當地的西藏青年 Ga,才知道塔美與機場之間的計程車費是 NPR350之內,而來往谷地與市區之間也是大約兩三百元左右。
【Thamel & Kathmandu City 塔美與加德滿都市區】
加德滿都市區是一個舊時與現代交錯並現的世界,甫一進入她塵土蠻天的街道,即能讀出這新舊並陳的衝突之美。
曲折的巷弄之中,泥瓦磚屋魚貫而立,低矮的門廊燈光昏暗,香料味與喇叭聲充滿的市街由泥土和石塊組成,古風又顛簸;廣場由三輪車和攤販占據,佐以牲畜的散步,擁有深色臉龐紅色雙頰的孩子嬉鬧追逐,一切彷彿在時光中靜止,有時後我甚至懷疑,究竟是不小心走進哪一棚的場景。
拐個彎回到馬路上,流行商場、咖啡廳和電影院,還有酒吧,所有那些家鄉路口喧嚷的設施一應具全,一秒將自以為走進時光機沉浸在古舊場景的旅人拉回現實。


塔美的街廓曲曲折折,以遊人最熱衷的場景配備所有遊客的需求。在這個屬於旅人的區域,街老屋美異國氣息濃重,隨風嫵媚著香料的氣味,各式各樣的旅店充滿,古風與傳統市集駐紮,而且輕輕散步就能夠抵達皇宮、杜而巴廣場、小佛塔等必逛景點。
除此之外,這個繽紛又複雜的地方還充滿了旅行社,長途車票或是建行泛舟的行程唾手可得。(有些還配備了中文業務,只是油條程度瞬間把 T&A 嚇得退回旅館房間上網訂購)



從旅館集散地塔美開始,以步行的方式將加德滿都市區的名勝參觀一遍,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
背包客棧 Ruby 推薦的半日散步路線是這樣的:塔美→阿森街→因陀羅廣場→新路→杜兒巴廣場→因陀羅廣場→加德辛布佛塔
在美麗旅館上完瑜珈冥想課、悠哉愜意的 T&A 的隨便亂走路線變成這樣:
塔美→阿森街→加德辛布佛塔→ 因陀羅廣場→杜兒巴廣場
然後就搭人力車去斯瓦揚布拿(猴廟) Swayambhu了。
一路上,隨街飄散的香料味越發刺鼻,毫無章法的摩托車頻頻催著喇叭自後呼嘯,亂走亂晃才半小時我就要頭痛欲裂。

好喜歡跟路邊的小販買水果,只要看到亮澄澄的柳丁、晶晶紅的石榴就讓人難以抗拒!雖然他們每次都賣我外國人價格,讓我邊走邊吃到一半覺得不是很合理,但還是吃得有夠開心!



充滿扁擔和竹簍的傳統市集阿森街 Ason Tol 是六條路的交匯,彩色的豐盛水果一下子讓人失去理智,不過不管怎麼閃,瀟灑的腳踏車和黑煙瀰漫的摩托車一下子就把 T&A 從這熱鬧的地方逼退了。
加德辛布佛塔源自於 17th 世紀,是谷地西邊山丘上的斯瓦揚布拿寺 Swayambhu 的迷你版,讓市區虔誠的信徒朝聖時可以不需舟車勞頓,而佛塔的周邊也成了信仰產品的交易中心。
佛塔的周圍布滿了許多的小型舍利塔,小小的廣場上充斥著走跳的鴿群和追打的孩子,除了信仰之外也提供了休憩的城市功能。






沿著喇叭聲來到了繽紛的因陀羅廣場 Indra Chowk。這裡充斥著各色各樣的織品,是布商的聚集處,色彩鮮豔的傳統服飾和家飾布款沿街排開,家有喜慶的居民們挑選著隆重的禮服,大開眼界的旅客也被迷得神魂顛倒,需要花好大的力氣才能忍耐不下手。


因陀羅廣場之後往西南方前進,漸漸進入了歷代皇宮所在地杜兒巴廣場 Durbar Square。



隨著熱鬧程度的增加,漸漸來到了杜兒巴廣場 Durbar Square。「杜兒巴Durbar」是皇宮之意,其週邊也隨著皇宮主體興建起數十座神廟,與宮殿一起組成饒富文化色彩的建築群,同時也形成了熱鬧的市集與生活圈。
尼泊爾皇室歷代定都於加德滿都,自西元 4th 世紀李查維王朝的黃金盛世起,加德滿都就是尼泊爾的政治經濟心臟,各朝君主也都陸續在杜而巴週邊興土興木,將當時最精湛的建築與裝飾工法體現在皇宮四周。今日存留的建築物大多建於 17th、18th 世紀,並在 20th 因大地震而修建。




杜而巴廣場週邊充滿商店街、三輪車,和挑著扁擔的居民,從裡到外流露著古老簡樸的中世紀市井風情。

杜而巴廣場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只要進入廣場的範圍就要收費,哪怕只是路過穿越。座落在廣場角落非常不起眼的售票亭絕對會比遊客發現它更早發現你,他們似乎非常擅長從廣場的八千萬人中肉搜出外來者,並遞上繳費單。他們會從背後拍拍你跟你說到旁邊繳錢,讓你完全震驚於自己究竟有多醒目。
總之嚇壞了的 T&A 立刻掏出了一人 Rs. 750,然後鑽入人群繼續自以為很庶民。不過即使是這樣仍然逃不過在地導遊的眼睛,一坨又一坨好糾纏的男子頻頻上來要為我們解說這座廣場,T&A 立刻起呸面奔入驗票才能進入的宮殿裡。
庫瑪莉是活女神的意思,由被選出的小女孩擔任,小女孩除了需要符合一些星盤之類的規定外,還必須要沒有受過傷,所以一旦受傷流血或初經來,就會選出新的。在這座宮殿的中間有奉獻箱,只要投錢呼喚庫瑪莉,她就會探頭跟遊客打招呼,不過無法拍照。





【Swayambhunath 斯瓦揚布拿寺/猴廟】
斯瓦揚布拿寺 Swayambhunath 位在加德滿都谷地的西邊山丘上,是一座佛教的寺廟,同時受到藏傳佛教和印度教徒的尊敬。尼泊爾文是 स्वयंभू,是自體本源之意,西藏話則稱祂為 Phags.pa Shing.kun,是莊嚴樹林的意思,源自於山上多樣化的樹種;而祂也因為坐落的山丘充滿自由自在的猴群,擁有小名「猴廟 Monkey Temple」之稱。
根據斯瓦揚布拿往世書的記載,傳說加德滿都谷地曾經是一座巨大的湖泊,湖中央的小島長著一株蓮花,散發著神聖的火光。來自中國的文殊菩薩將山谷劈開方便前來朝聖火光的人們,小島成了小丘,蓮花化作廟宇,而排除水的湖也成了谷地富庶了起來。
從歷史的角度看來,山丘上的寺廟大約建立在西元5th世紀時,由李查維王朝國王馬納德瓦(Mānadeva) 的曾祖父 King Vṛsadeva (464-505 CE) 所建,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宗教中心。









斯瓦揚布拿寺 Swayambhunath 的中心佛塔有著半球型的白色基座,基座上方的金色磚塔有著四面佛眼,象徵佛眼無邊關照著眾生,佛眼下方的問號鼻子是尼泊爾文的「 1 」,意味著萬物歸一、和諧一體。佛塔最上方的螺旋圓錐塔帽高十三層。是指十三層通像涅槃的修行境界,
屋頂的傘就是涅槃。








下山之後太陽已經開始下沉,久候的車伕又搖搖擺擺載兩個人回旅館不小心被發現旅館很高級的兩個人一下車立刻被獅子大開口要了 Rs. 2000…(上車前不是說好 Rs. 700的嗎!!)

【Patan 帕坦】
帕坦 Patan,尼泊爾文為पाटन,或是 Yala(यल),官方名稱是 Lalitpur Sub-Metropolitan City (ललितपुर),是「美麗的城市」之意。她位於加德滿都市區的正南方, 以巴格馬帝河 Bagmati River 為界,是谷地中的第二大城,也是谷地三大城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帕坦據信形成於西元前三世紀的基拉底王朝 Kirat dynasty,在盛世李查維時期發展完備,而至馬拉王朝(12th-18th)時已是與加德滿都、巴克塔布三強鼎立的輝煌時期了。

待在尼泊爾的最後一天,由大冒險時在奇旺森林認識的西藏男孩 阿Ga 帶我們玩耍。從加德滿都搭計程車到帕坦大約需要 20-30 分鐘,價錢的話差不多是 Rs. 250,如果不是 阿Ga,T&A 大概又要花幾千塊當闊大爺了吧。遊客進入帕坦一樣需要繳交入場費,Rs. 500,門票是手造紙印的好美麗,還會附上一張遊客掛牌要掛在脖子上證明付過錢了。
帕坦 Patan 與其他尼泊爾古城一樣,擁有自己的杜兒巴廣場,它如心臟一般地座落在城市的中心,週邊有活絡的市集,城市的其他地方也充滿了美麗的歷史遺跡與佛教廟宇。

石造的克里須納寺 Krishna Mandir 是磚紅建築中的醒目地點,它是一座非印度教徒不得進入的廟宇,建於 1673 年,風格上受印度蒙兀兒風影響。它前方的是賈格納拉揚神廟 Jagannarayan Temple,擁有人面獅身像做護衛,建於 1565 年,是廣場上最古老的建築。

廣場上擁有大象當護衛的是奉祀濕婆神的比許瓦納寺 Vishwanath Temple,濕婆神象徵著毀滅與重生,因此寺廟裡也恭奉著象徵男性生殖器的靈甘 (Lingam)。
廣場上的孩子們總是纏著守護大象玩耍,廟宇的週邊也倚坐著歇息的居民,氣氛非常慵懶。











帕坦的亂走亂晃之後,阿Ga 攔了計程車,往火葬場前去。
【Pashupatinath 帕蘇帕提拿/火葬場】
帕蘇帕提拿寺 Pashupatinath Temple 是一座濕婆神廟,建於 1696 年,其週邊區域涵蓋了許多重要的神廟與石刻遺址,由神聖的河流巴格馬帝河 Bagmati River 貫穿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印度教聖地。
帕蘇帕提拿是濕婆神的化身,被稱為野獸之神,同時也保護人類,總是有大批的信徒從尼泊爾各地或是印度前來朝聖,非印度教徒是不能進入寺廟中的。
由於巴格馬帝河在下游將匯流至印度的恆河,因此被視為尼泊爾境內的聖河,具有沐浴、祭禱、火葬的功能,也讓帕蘇帕提拿成為信徒的火葬中心。

阿Ga 將時間算得很剛好,由於帕蘇帕提拿大約11:00 之後才會有火葬儀式舉行,早晨的帕坦散步之後,搭 Taxi 抵達這裡時,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了。
由下車處向帕蘇帕提拿寺步行,沿途會經過小小的市集,販賣著祭祀用的黃色花圈,像是龍山寺外兜售盤花的阿嬤們這樣。









人們相信神聖的巴格馬帝河 Bagmati River 會將死者帶往恆河,使其得到救贖與解脫。在河的西邊有火葬壇 (Ghat),最上游的位置是皇室專屬的,然後依此類推,重要人士的火葬壇還會以鮮花織床讓往生者枕靠。
祭師和死者家人在儀式後,以火把點燃蓋在死者身上的乾草,灰燼然後灑入河中。T&A 站在橋上沉默地望著一縷縷漫天的輕煙,嚴肅地旁觀這南國文化的生命儀式,阿Ga 突然之間領著我們筆直地往下竄,穿越河岸的人群,鑽進輕煙正旺的家人之列。
我震撼地看著草堆下的身體,濃重的高溫煙霧直衝鼻腔,沉默地、空白地,在這個碩大的世界裡,我與這個此生的陌生靈魂在這樣的突兀時刻錯身,那樣的氣氛實在難以久待。雖然在帕蘇帕提拿看這樣的儀式可以靠得很近,也有許多各國的遊客帶著相機參觀,不過感到十分不適的 T&A 兩人直到後來,還是對離開那個空間感到鬆了一口氣。
(附上:Pashupatinath 帕蘇帕提拿的火葬儀式)
在帕蘇帕提拿有許多留著長髮、長鬍鬚的薩圖 (Saghu),他們是印度教的修行者,身穿黃色的布或是不穿,會在身上塗滿泥巴,住在廟宇後方的隱士洞穴裡,以乞討或是野果為生。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假薩圖臉畫得花花,坐在靈甘神龕的邊緣,被一大群大著相機的遊客包圍,拍完他就會立刻要錢。



繼續往上爬,在小平台喝了杯嗎撒拉茶之後,在山丘的頂端鳥瞰加德滿都的繽紛。然後動身前往加德滿都最大的寺廟博達拿 Boudhanath ,它離帕蘇帕提拿非常近,在越過山丘後步行約 30 分鐘即可抵達,途中還會穿過居民的住宅區,地頭蛇 阿Ga 於是領著我們步入小鎮,往大佛邁進。
【Bouddhanath 博達拿/布達納特】
博達拿 Bouddhanath,尼泊爾文為 बौध्दनाथ,位在加德滿都的東北方,是尼泊爾最大的佛塔,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覆缽式半圓形佛塔建築之一。與猴廟最不一樣的地方是祂的涅槃塔是立方體狀的四角錐,而非螺旋而上。
她的建造時間如迷一般,眾說紛紜,最有可能的說法是建於 6th 世紀的李查維王朝時期,由希瓦.德瓦國王所建。


遇到了整趟旅程都好好奇的街邊小食,在 阿Ga 的力邀之下,終於鼓起勇氣試試看。炸得酥酥脆脆的炸衣填入酸酸辣辣拌著五香醬料的餡,果然是ㄙㄨㄚˋ嘴的零食啊!


沿著大佛的白色圍牆漫步,看四周的彩色房子,還有販賣各式色彩繽紛的法器與衣飾。從這裡仰望五色旗飄揚的美麗大佛,格外領略到祂的宏偉和莊嚴。圍牆的壁龕當中,嵌著五個一組的轉經輪,刻著「嗡嘛呢叭咪吽」的佛教六字箴言,信徒們總是以順時針方向繞著佛塔,手中一邊轉動經輪,並虔誠地默念。

1959年,當達賴喇嘛與八萬西藏人開始流亡生涯,博達拿 Bouddhanath 的佛塔週邊也漸漸形成了西藏聚落,T&A 的在地嚮導阿Ga 也是在這裡依親。
散步在博達拿四周,總是能看到身著傳統服飾的西藏人,虔誠地唸誦或膜拜,店家販賣著佛經、唐卡,還有傳統衣飾,寺廟充滿了鈸鼓、誦經的聲響,還有酥油燈的氣味。餐廳也供應著道地的西藏料理,一切都充滿濃重的西藏風情。



由白色圍牆一邊的入口登上佛塔,繞塔的平台提供了絕佳的位置,讓人更清楚地望眼這個美麗熱鬧的市集。平台四周建有許多小型佛寺,每一座都充滿中亞的繽紛氣質。








覆缽式半圓形球體的四周環繞著的廣場散步起來好舒服,除了遊客之外,也有許多居民倚坐或祭拜,是個彷彿公園樹下的溫馨場域,充滿了令人放鬆的氛圍,讓遊客流連忘返。







接著 阿Ga 就帶著 T&A 遁入小巷,要讓好奇的訪客嚐嚐道地的小食。


巷底的屋棚中通往有著天井的藏民小天地,阿Ga 說這是她每天吃早餐的地方。熱情的老闆娘開心地招呼大家,T&A 立刻點了西藏奶茶一解好奇。




庭院裡像一般的尼泊爾人家,曬著香料與食材,臨座的西藏人和尼泊爾年輕人開心地玩鬧,編織了一整個嫌散慵懶的下午,彷彿送給遠道的旅人離別註記。
這一篇好長好長的加德滿都回憶大概也寫了半年這麼久,寫到一半,這個溫柔可愛的地方卻在一夕之間充滿了淚水。
謝謝她曾經帶給我的美好冬天,祈禱她受到神的庇祐與眷顧,像是信仰裡濕婆神的象徵,讓破壞伴隨重生,把希望覆蓋在這山間國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