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th, Sep, 2012
〈節錄自《流浪誌》日記本〉
今天是藍色的。
沒有蛋糕沒有宴會,但是有漂浮的城堡、
露天劇院、英倫海角,
和沙灘邊的泰德美術館。
以及一系列浪跡天涯的浪漫。心滿意足。
流浪式旅行的第二天,在告別了侏羅紀海岸之後,來到了大英海角康沃爾 Cornwall。
夏末的英格蘭西南角拉起了細細的捲雲絲,薄衫一般絲毫不避諱地張揚著藍得近乎透明的天空,在靛綠色的湛海上鋪展,為這一場追逐天涯海角的夢幻搭上了完美的布景;
藍色的一天,以海角的明媚作中站,沿途蒐集了漂浮城堡 St. Michael’s Mount、露天歌劇院 The Minack Theatre 米納克劇場、蘭茲角 Land’s End,還有聖艾夫斯 St. Ives 的泰德美術館。




話說浪跡天涯海角一直是 EAJ 的冒險想望,而「天涯海角」則確確實實是兩個讓人心心念念的真實景點,他們分別位於大不列顛的西南與東北兩端點,直線距離 876 miles (1409.78 km) ,分別代表了英格蘭南方的溫暖海濱,與蘇格蘭北方的高地情懷。

(Reference: Deloitte)
「天涯」的真面目是蘇格蘭高地上的北端 John o’ Groats,她被稱作是「大不列顛的起點 ( The start of Great Britain )」,終年充滿像 EAJ 一樣夢想天涯之路的遊客。

而「海角」則是英國內陸的極西點 Land’s End,三面環海,並且擁有其他英格蘭地帶沒有的明媚陽光,在晴朗的時候,位於不列顛海外的 Isles of Scilly 群島也能一覽無遺,紮實就如同夢裡的天涯海角一般迷人。
為了趕上慕尼黑的啤酒節,這趟流浪之行的大不列顛部分僅能止步於尼斯湖畔的 Inverness,無法北溯到天涯 John o’ Groats。然而海角 Land’s End 卻是不能妥協的必要駐足點,前去的路上還會經過許多迷人可愛的 Cornwall 小城鎮,和其他夢一般的景點。

前一天在星星佈滿的夜空下抵達 Ⓐ 聖馬可山 對岸的市鎮 Marazion,遠遠遙望它在漆黑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將柔軟的光暈與星辰一起映倒在英吉利海的邊緣。
白晝的艷陽召喚,開啟了這個充滿藍色日光的 Cornwall 之行,由 Ⓐ 聖馬可山→ Ⓑ 米納克劇場→ Ⓒ Land’s End → Ⓓ St. Ives ,最後乘著日暮餘暉,大飆 254 miles(400 公里啊!!!),奔向英格蘭中部的 Atratford upon Avon,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故鄉。
(結果這天總共開了 700 km 是有什麼問題,嗯似乎就是我本人排的行程以為是搭飛機嗎想弄死自己)
【St. Michael’s Mount 聖馬可山】
St. Michael’s Mount,康沃爾語稱為 Karrek Loos yn Koos,是「木頭上的大灰石 “the grey rock in the wood”」之意。
這座潮汐之島位於康沃爾海角的 Mount’s Bay 366 公尺之外,是一座民用教區島。
島嶼本身由花崗岩和板岩組成,並以花崗岩製成的人造堤道與對岸的市鎮 Marazion 相連,當潮水漸漸降低,彎曲的小徑便悠悠地浮出水面,在陽光下閃耀。


有關 St. Michael’s Mount 最早的存在紀錄出現於西元前四世紀,希臘地理學家皮西亞斯(Pytheas)的手稿中。
傳說中,天使聖馬可 St. Michael 曾在西元 7th 世紀時以漁夫的姿態出現在島上;而島上的修道院則大約建造於西元 8th 至 11th 世紀之間。
與它相對的是位於法國諾曼第的 Mont Saint-Michel,同樣飄擺在潮水間,並且也擁有同樣的美麗山丘。當時的盎格魯薩克遜王國國王(Anglo-Saxon kings of England)愛德華 (Edward the Confessor)將諾曼第的 Mont Saint-Michel 列為諾曼大修道院,而康沃爾的 St. Michael’s Mount 則為其下一支。
大清早,害怕因為賴床錯過了漂浮城堡仍然漂浮的時刻,於是帶著無數家當飛車出發。Marazion 山腰上的營區與殷殷企盼的海水相距約在 20 分鐘車程當中,Miss E 還沒睡著就到了。
南英格蘭的秋末艷陽無限,駛向海岸的路途,海浪歡心地蒸發出串串粼粼的期待,天與海隔著地平線相映靛藍,海島漸趨漸進,坐擁尚未退去的豐澤潮水。
把堆滿家當的小車擺在 Marazion 港邊鎮上,英格蘭西南角的城鎮日光瀅瀅,除了充滿傳統英式風度之外,更挾帶了與海接壤的悠然情懷,彷彿渡假中的英倫勛爵。
一邊享受金風與暖陽一邊漫步向海濱,乘船的地點由巧妙懸在街角的告示訴說,神神祕密,讓遊客驚驚喜喜。


小島彷彿封凍在時光裡一般保留了古老的滋味。雖然說在英國這個惜古念舊的國家裡,處處都是留存千百年的古蹟,然而在 St. Michael’s Mount 這個與不列顛本島相離的土壤上,傾頹的教堂、斑剝的石牆,或是褪色的彩繪,都營造出一種遺世獨立的氛圍,彷彿踏入時光機一般進入英格蘭王國的純樸時代。




亂走亂晃不小心來到古厝鎮中的商店街,位於通往城堡的入口對街,四個人立刻衝進可愛的小餐廳排排坐好,完全遺忘了參觀城堡的事。(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最後城堡還是只安排了遠觀)

坐在回憶面前的我回想了很久,搞不太清楚當時的我們為什麼在這麼奇怪的時間熱切地吃東西。最後發現根本就是因為太貪玩完全沒有吃早餐,前一天整天也只吃了泡麵當晚餐而已。
是有什麼問題嗎神經病?!



當日頭漸漸移至天頂,氣溫愈發和暖,海水也越來越低,隱於水面之下的小路就漸漸浮了出來,這時候旅人差不多也吃飽養足了元氣,浪漫的海中漫步於是展開。








【The Minack Theatre 米納克劇場】
The Minack Theatre 位於 Porthcurno,在 Land’s End 蘭茲角 6.4 km 之外。在康沃爾語中, Minack 米納克是「石峭之地」的意思,高深的海涯總是讓漁民聞喪,而米納克劇場 Minack Theatre 即是一座建於花崗岩石峭之上的露天劇院,石峭垂直深入海中,給予劇院得天獨厚的天然佈景。
米納克劇場 Minack Theatre 的演出季節為夏季,大約在5月到9月之中,每年吸引超過八萬人看戲、十萬人入場參觀。

這座夢幻劇院最初的雛形開始於 1929 年,是 Rowena Cade 依娜凱德一生的夢想與心血。
Rowena Cade 的童年在 Derbyshire渡過,父親是位磨坊主人,在退休之後帶著家人移居 Cheltenham。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Rowena Cade 為了生計開始工作,戰後,丈夫過世、家人離散,她帶著母親搬到了康瓦爾 Cornwall 的海岸,用 £100 蓋了位於 Minack 岬角的屋子。
1920年代 Cornwall 的娛樂都由當地自給自足,而 Rowena Cade 的花園則是大家歡樂的舞臺,她的親友們也總是能夠滿足演員們表演所需。漸漸地,一場配備雄心壯志的劇院建造夢想便開始飛揚。鎮上上演的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大獲好評,讓沒有足夠的座位變成問題, Rowena Cade 開始思考將花園旁漂亮的海岸建為劇場。
海角地形得天獨厚,將舞臺與座位案放在最合宜的位置,然而第一年的冬天太嚴厲,最初的劇院只有簡單的舞台以及座位,由 Rowena Cade 與兩名工匠耗時 6 個月才完成。
1932年夏天,”The Tempest” 正式在米納克劇場演出,舞臺由車頭燈、電池燈等微弱的光打亮,人們由花園邊的桌檯買票,並向下迂迴入座。

(Reference: The Minack Theatre)
在後來的七年當中,Rowena Cade 以她的園丁 Billy Rawlings 為師, 與 Billy Rawlings 的朋友 Tom Angove 一起,不斷以他們的雙手闊建、雕琢劇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士兵、戰犯以及無數槍火無禮地將她的心血彌平。
在 Billy Rawlings 過世後,Rowena Cade 仍然堅持地用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重建劇院,然而季節性的演出實在無法負擔劇院建造的支出,在遭受倫敦戲劇學院與國民信託的拒絕金援之下,她不斷地透支自己的財產,最後連 Cornwall 福利委員會也在三年的損失後放棄她,然而她仍然固執地一針一褸繼續縫製這座屬於她的劇院。
1976年,超過 80 歲的 Rowena Cade 將劇院交給了慈善基金,並且還買下了專屬的辦公室與停車場。基金會延長了表演的季節,也開放了其它全年服務,讓劇院的財務得以支撐,也讓 Rowena Cade 美麗的夢能與更多人分享。
今日的米納克劇場 Minack Theatre 的演出季節為夏秋的5個月,每季演出 17 支戲劇,由全英國各地的劇團提供表演,有時也會有來自美國的客座劇團。除此之外,劇院本身在非表演時段全年都開放參觀,入場費 £4,停車免費,如果想盡點力可以以捐款的方式付費。(附上:The Minack Theatre 官網、24小時劇場實境)

路過的旅客沒有預約當天的戲劇,只能在漂亮的階梯上漫漫晃晃,天氣太晴朗,劇場太美,四個人在和暖的英倫陽光下玩得開開心心。




如果有時間,在漂亮劇院散步後能坐下來,看場挾著日落的演出,一定很過癮。
下次摟!


然後前往世界的盡頭!
【Land’s End 蘭茲角】

Land’s End 蘭茲角位於大不列顛本島的極西端,是 Penwith 半島的頂點,與它的相對點「天涯」John o’ Groats 相距 838 miles (1,349 km)。天涯與海角兩個地點皆為私人土地,擁有者以觀光景點的方式在經營,目前 Land’s End 的擁有者是 1996 年買下它的 Heritage Great Britain PLC。
而這段 Land’s End 與 John o’ Groats 的距離也最經常被用以舉辦各種慶典與賽跑、競走等徑賽。如 2012 Summer Olympics 倫敦夏季奧運,Land’s End 即為聖火傳遞的起點。


在八月的時候,Land’s End 蘭茲角每兩週有煙火施放,在坐擁海景的 Land’s End Hotel 週邊施放。事實上,若能留宿一晚,聽浪聲入睡,望星光作夢,也是流浪天涯海角的好選擇。
(附上:Land’s End 官網)

離開 Rowena Cade 震撼人心的露天劇院後,Mr. J 立刻疾駛來到了藍天海角 Land’s End。路邊的里程碑清楚地標示著旅人的期待,天上的雲絲也配合地織出了美麗的層次,為迫不急待的 EAJ 與 L 小妞推開了夢幻大門。


晃過熱鬧的娛樂區大街,往大海走去。午后的豔陽未曾含蓄,灑在海風上吻過旅人的臉,
暖而舒涼。

靠近海角的平台上,就是世界盡頭的地標所在。由它向海岸望去,也能看見盡頭頂點的 The First & Last House 。
地標上註記著當天的日期,以及 「天涯」John o’ Groats 所在的方向和距離,另外也有紐約和不列顛海外的 Isles of Scilly 群島的指標。
除此之外,還有一塊留白的指標開放遊客騰入值得紀念的地點,而地標一旁的小茅屋也提供了 Land’s End 與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並且有專業攝影留念的服務,可以進到地標區域與它合照,價格依據相片大小與數量而不同,大約在 £10~20 之間。

一路上峭壁與海牙接壤,有夏末依然青綠的草地,和帶著涼風而來的浪花。悠悠哉哉,邁向端點上的 The First & Last House 最初與最終之屋。






(附上:侏羅紀海岸 Jurassic Coast 遊記)




陽光下,Cornwall 擺開了天涯海角的午茶時光,康沃爾式的濃郁牛油與司康綿密又芬芳,在海風與日光中留下了彌留永恆的盡頭的滋味。


(附上:Rodda’s 官網)


午茶之後散步回遊樂世界,準備前往下一站,實在是有夠趕到底想在一天之中塞進多少行程,不過因為團長 Mr. J 囉囉嗦嗦要把時間留給蘇格蘭所以他自己也就乖乖開車忍住不用器官髒話罵我們。



再度衝進無垠鄉野前往 St. Ives
【St. Ives 聖艾夫斯】

藍色 9月19 的最後一站,一行人來到了 St. Ives 。
St. Ives 是一座濱海的藝術城鎮,位於與 St. Michael’s Mount 聖馬可山 相對的北方海岸。
早期仰賴漁業為生,後來轉型為商業城鎮,同時也是著名的休閒景點。
St. Ives 以眾多藝術家常駐而聞名,除了美麗的港口與海濱之外,還有泰德美術館 The Tate St Ives 坐鎮城中,它更在2010與2011年的大不列顛旅行賞中獲選為「最美的英國港鎮」– the award ‘Best UK Seaside Town’ from the British Travel Awards。
在抵達 St. Ives 之前,最期待的莫過於這裡的泰德美術館 The Tate St Ives 了。座擁沙灘海景的她,還擁有能夠俯瞰 St. Ives 古城以及海岸的咖啡廳,讓人非常嚮往。


然而在好不容易把車子弄出小巷、好好停好之後,熱愛早下班大喝酒的英國人已經準備好要讓美術館閉館了(不是才三點多嗎?!),若是要花個 £7.7 進去但只能待半小時可能會嘔到吐血,於是 EAJ + 小 Lu 只好隨意走走晃晃,並試圖從紀念店看出這座美術館的性格與她的代表珍藏。
紀念品店中販賣好多精巧的文具禮品,而居住在 St. Ives 的藝術家們也將這座美麗的港鎮描繪得好讓人驚艷,從陳列在整面牆上的漂亮明信片就能一覽他們眼中的 St. Ives 風光。(附上: Tate St. Ives 官網)

晃著晃著,來到了古城裡












天黑之後又再度成為大不列顛大飆客,告別 St. Ives 的美麗海港和海邊的彩色房屋,
一路飛躍南英格蘭的溫熱,前往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家 Atratford upon Avon。
風塵僕僕、千里迢迢,26 歲的第一天,是很濃很濃的靛藍色。
如果我的分享讓你的旅程更有趣,
▽ 請我喝杯咖啡吧 ▽























































































